今年1月1日,“央妈”的新政又来了,其中内容直接限制了房地产商的贷款规模。有一定常识的人都知道,房地产的开发、投入主要依靠融资或其他渠道。网上说,地产开发商兜里揣着一个亿,就敢开发几十亿的楼盘。道理即是如此。
今年的新规显然没法让地产开发商“置若罔闻”,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——要么“死”,要么找到新出路。当然,也并不是说一栋“楼”都不盖了。但是“截止2020年6月,全国已有208家地产公司倒闭”,这个数字足以让地产业“警觉“一阵子。
而另一面,碧桂园开始了“科技小镇”项目,融创推进起“桃源+”战略。“老资历”的华润置地从2015年就尝试进入数字化转型的赛道……调研显示,地产企业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正逐年增加,科技支出预算增幅在10%-30%内的企业数量较两年前有了明显的增多。也就是说不管你盖的是哪种类型的楼盘,拥抱数字化升级,找到“在管面积”里的新增长点,就是摆在地产商面前“不要白不要”的大商机。
在这些楼盘里,无论是住宅、办公、还是酒店、商超……有个共同的“大场景”,那就是停车场。
它的“大”反应在两端。一边是供给侧。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,到2025年停车行业产值有望接近400亿人民币;有媒体预测中国停车市场规模将超过3000亿。而在过去的2020年里,停车市场35%的市场份额,被TOP100中的地产/物业公司占据,是停车市场中最大的主体群。随着以华润、万科、融创等龙头地产企业积极拥抱新业态,通过资本收、并购等方式,这个份额将很快增涨到65%左右。
另一个“大“出现在需求侧。按照2020年底公安部发布的数字,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2.8亿,但停车位仅有约1.19亿个,“一位难求”的情况覆盖从一线到五线几乎全部城市。而现实就是,道路上寻找车位的车辆,对正常交通造成5倍以上的影响。
“既然不够,为什么不多建”。大部分人都不禁这么问,“地产商不是从来也没停止过建造的脚步吗”……
其实这几年里,全国每年新增加的车位备案数超过了1000多万个。但尴尬来了——建车场的速度,还就真赶不上老百姓买车的速度。网上有人粗略算过,面对当前的汽车保有量增速,停车位每年的增长至少要3000多万才够。
面对这么大的缺口,其实这个市场的潜力和前景已经不言而喻。只是它所要求的“入场条件”太多、也太高。在一群看懂这个千亿规模市场的群体里,既有地产大鳄,也有蚂蚁、腾讯这类科技大亨,当然更少不了朗新的身影,但朗新只做自己擅长的。
实际上,朗新科技从2019年开始,就通过旗下邦道科技涉足智慧停车市场,经历了初期“协助停车场运营商进行系统、平台改造”阶段,朗新敏锐的察觉到,虽然这种一次性服务在短期内形成的利润极为可观,但其业务的可持续性及发展空间却很有限。根据天眼查的数据显示,截止2020年底全国有近63.2万家经营范围含“停车”,去除三线以下城市行业发展需求低等因素影响,实际上目前停车市场的“蓝海”只停留在一、二线城市中,且行业竞争也相对激烈,毕竟行业内大部分的平台系统是随硬件整机一起配套的,升级与否和运营者的主观认知关联过紧。
有了这种更深层的思考,需要做的就剩下“打破常规”这一条路了。于是朗新果断的与蚂蚁集团达成合作,通过自建的SaaS平台,面向运营商提供一系列的日常运营服务,比如统计分析、财务管理、异常管理、电子发票、报表管理等功能。在经营上帮助运营商实现业务、财务、数据和管理的集中,让收入、决策、执行等环节变得透明、高效,在无形中就带动了每个工作步骤的“增效”;而另一方面,SaaS平台通过云端实现的“远程监管云坐席平台”,一下子就统括起了设备,车辆(通行)、运维三端的远程控制,把原本每个车场里的“专人值守”,
变成了一个人的“屏前监控”,节约成本的效果可见一斑。
而对于C端车主的服务,有了SaaS平台的支撑,服务功能实现起来变得更具实效性。比如车位预约、停车引导、数据查询、电子支付、车位共享……这些功能样样“打”在了用户的痛点上。
通过SaaS生态平台,朗新让经营者获得了看得见的“降本和增效”、也让消费者提升了服务体验,在这个过程中,朗新也按比例从缴费金额中获取自身创造的增量价值,实现三者间共同助力增长的闭环。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,朗新科技与蚂蚁集团共建“蚂蚁停车”开放平台,就以极快的速度接入了5000家以上的停车场,日均交易笔数超10万。
而在这个增速的背后,朗新科技看到了行业需求的迫切与希望。